开云官方入口

着力保障基本民生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不断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以切实的制度改革与系列措施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列为八项重点工作之一。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习多次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各地应着力保障基本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将发展成果转化为美好生活品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刻认识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意义价值。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是坚守中国初心使命的群众基础和政治保障。习多次强调,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做民生工作首先要有为民情怀,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国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百年来坚持和传承的红色基因,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和成功密码,是我们党区别于西方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人民至上蕴含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在社会建设领域,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要求。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终主要体现在发展成果的分配上,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切实从发展中得到实惠,实现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习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重点工作,能够不断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是在社会建设领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点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重要体现。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社会建设领域必须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让低收入者等重点帮扶保障人群能够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科学分析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工作重点。民生是一个本土化的大概念,涉及人生不同阶段的衣、食、住、行等多种需求,并且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其内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谓基本民生,党的报告强调“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民生五有”进一步发展为“民生七有”,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近年来,深圳等地还在“民生七有”的基础上提出了“民生七优”,即“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相较于基本民生,社会事业的内涵与外延更广,除了基本民生以外,社会事业还包括文化事业、体育事业、社区建设、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诸多内容。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科学分析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工作重点难点。习指出,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着力保障基本民生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兜牢民生底线,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同样具象化了若干重点领域,包括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生育、特殊人群权益保护、优待抚恤、文化事业和产业、社会治理效能、安全生产监管、防灾减灾救灾、平安中国等。这些重要讲话和政策文件中都为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工作重点指明了方向。

  准确把握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路径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高度重视改善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通过各项政策举措惠民生、纾民困、解民忧,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生建设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以及路径方法,在新时代必须准确把握、践行发展。一是坚持发挥党对基本民生和社会事业工作的领导,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切实的实践效能。习明确指出,要顺利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必须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为基本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政治保障,能够确保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谋划民生工作,更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动员各方力量破解民生难题、补齐民生短板。近日,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指出,组建会工作部,其职能包括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等,关乎民生福祉和社会发展,能够极大地推动党对基本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领导。二是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是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物质基础,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处理好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系,既要依据发展水平来确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又要依靠保障和改善民生来带动发展,坚持实事求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把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三是优化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中的央地关系,促进区域的协同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进一步理顺基本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过程中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解决部分领域存在的央地权责不明、财权与事权不匹配、民生标准区域差异过大等问题,通过调整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明晰财权事权的央地分配划分、统一各地基本民生和社会事业服务标准,加强区域合作以及互助共济等,更好地兜牢民生底线。四是在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中加强基本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实践调研,准确了解并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强化政策供给与服务需求的有机匹配。近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因此,各地在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过程中,必须依靠调查研究,在“走、看、听”中精准把握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调查研究中聚焦群众关切,着力提升民生服务和社会事业建设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

  习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新时代背景下,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需要时刻保持进行时,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意义价值,科学分析这项工作的重点任务,准确把握这项工作的路径方法,在理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基本逻辑的基础上,不断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以切实的制度改革与系列措施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